“班长,班长,从我身上过……”回忆起牺牲战友,他泣不成声

“要不是他趴着让我过去

我不能很快把敌人的地堡打掉

他说班长,班长,从我身上过……’

93岁老战士黄宗德回忆牺牲战友时

泣不成声

黄宗德17岁入伍投身革命

经历了渡江战役、江西剿匪

在抗美援朝金城反击战中

年仅22岁的他

凭一己之力俘虏22个敌人

日前,这位老英雄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以表彰他为国家作出的杰出贡献

一起听老英雄讲述战斗故事↓

18岁参军渡江战役

“我不会水,但我绝不能牺牲在这儿”

1931年,黄宗德出生在山东荣成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家里人多粮少,黄宗德只读了两年小学就辍学,在附近村庄给地主富农打工。

黄宗德成长于抗日战争时期,他的亲属中有地下党员,在他们的影响下,黄宗德加入了青年抗日先锋队,为组织传递消息,站岗放哨。

那时,对生死还没有概念的黄宗德牢记一句歌词:“英勇杀敌在前面,众心协力大家一起上前线,重伤不叫苦,轻伤不下火线……”如今已93岁高龄的他,脑海中还清晰记得这段旋律。

1948年,17岁的黄宗德成为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的一名战士。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黄宗德所在的班作为突击班,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长江。

当时他和战友们坐着小木船冒着炮火前进,在距岸边二三十米远,船被打坏,他们都落水了,黄宗德回忆:“我也不会水,是一位老乡把我架着上了岸。但有一个信念,我绝不能牺牲在这儿,我们要解放全中国。”

22岁只身俘敌22人

“下了战场,一个排只剩下3人”

1952年8月,21岁的黄宗德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抵达朝鲜抗敌前线。

1953年初,黄宗德所在的部队坚守朝鲜中线平康阵地,对面的敌人筑有坚固的防御阵地。敌方依仗优势的装备,把志愿军战士封锁在地堡和交通沟里。

当时,黄宗德带领的6班驻守在两个小土堡里,防敌设施非常薄弱。他回忆:“没有大米,吃的高粱米,咸豇豆,咸萝卜干,没有水吃,就吃炸弹坑的雪水。一共在那里守了152天。”

在对敌前沿阵地,黄宗德参加小规模行动32次,参加战斗17次,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提起战场的惨烈,他回忆:“在战争期间腿上有一个布条,上面写着叫什么名字,家是哪里的。我们副连长曹树林,一个炸弹下来炸飞了,最后就找到一只腿。”

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金城反击战。黄宗德所在的部队奉命攻打上九井西山。他们面对的是南朝鲜军用雷区、铁丝网和火力点交织构筑起的防线。

冒着敌人密集的弹雨,黄宗德率领全班突破7道铁丝网,攻下敌前哨阵地。之后,他独自一人遭遇了躲在坑道内的残敌。在冲锋枪被打坏,右前胸负伤的情况下,他没有退缩,而是用手榴弹和炸药包将敌方藏身的坑道口炸塌。

此次战斗,黄宗德打掉敌地堡3个,毙敌7人,只身俘敌22人。他讲述:“敌人一个一个出来,一数是24个,门口那两个炸死了,抓了22个。下了战场我们一个排剩下3个,一个连剩了13个人。

因英勇表现,黄宗德被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那时他年仅22岁。然而,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却没能等到这一天。

“我是幸存者,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勋章应该给他们戴上!”

赴朝作战期间,恶劣的环境使黄宗德患上纠缠终身的皮肤病、风湿病,至今仍有三块弹片留在体内。

70多年前,一场场战斗、一次次冲锋,黄宗德心里都未曾忘却,那些出生入死的战友,他每每想起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一想到老战友我就想哭。活着多幸福,可他们都牺牲了……我们当时爬铁丝网,蒲中华没有过去,要不是他趴着让我过去,我不能很快把敌人的地堡打掉,他说‘班长,班长,从我身上过……’”

黄宗德胸前的一枚枚奖章,默默讲述着他不朽的功勋:荣获“二级战斗英雄”、胜利功勋荣誉章,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被朝鲜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每当接受荣誉奖章,他总是忍不住想起逝去的战友,“我是幸存者,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勋章应该给他们戴上!”

致敬!

制片人丨刘斌 王惠东

记者丨董倩

策划丨黄瑛 陈朋 编导丨丁芳

总台记者丨贾立梁 王晓沛

摄像丨杨帆 刘洪波 陈朋

微信编辑丨秦静 视频编辑丨牟宇昊

上一篇:长二丁“一箭六星”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下一篇:海拔4500米!陆军开展全要素多课目实弹射击演练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