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成一股绳”才能护好边境线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琼

初冬时节,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西南方的格登山被皑皑白雪覆盖。

四师七十六团蒙古族护边员草克特格斯的家,就位于这荒凉的山间。虽然山里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但因紧邻中哈边境线,这里成为草克特格斯一家四代接力守护的地方。

“这里的冬天特别冷!”一大早出了家门,草克特格斯将棉大衣裹得更紧了。伴着初升的太阳,他开始了一天的巡边工作。

“往返20公里,巡逻10多个小时,主要是看看有没有牲畜越境,边防设施有没有损坏。”草克特格斯说。

累了,草克特格斯就找一块石头,把随身携带的塑料袋子一铺,当作临时的休息点;饿了,就拿馕就着雪吃两口;闷了,就哼两首歌,“也不敢大声哼,嘴巴一会儿就冻得张不开了”……

这样的巡边路,草克特格斯一走就是41年,平均每年穿坏6到8双鞋。说起为何能坚守这么多年,他语气坚定:“守在这里,就守住了国,守住了家,这是我能做的最光荣的事情。”

20世纪60年代初,四师七十六团边防线上,各族护边员筑起了“铜墙铁壁”,捍卫着祖国领土完整。草克特格斯的爷爷阿拉西便是其中一位护边员。之后,草克特格斯的爸爸也成了一名护边员。

1983年,18岁的草克特格斯从父辈手里接过了护边的接力棒,成为家里的第三代护边员。

从小到大,草克特格斯接触最多的就是边防战士。年少时,和父亲一起巡边,边防连的“兵叔叔”成了他除父母以外,见得最多的人。

如今,看着一批批入伍的年轻战士,草克特格斯担当起长辈的角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他常年行走在边境线,对这里的地形很熟悉,哪里有水源,哪里雪后路难行,都细心地告诉我们,方便大家巡边。”昭苏县边防连的战士们都很熟悉皮肤黝黑的草克特格斯,亲切地称他“叔叔”。

草克特格斯说,爷爷和爸爸以前常叮嘱他“一定要与边防战士、地方牧民搞好关系,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护好边境线。”

巡边路上,草克特格斯用实际行动播撒着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巡边空闲时间,他定期对护边员们进行培训,教育引导他们团结互助,共守边防;大家在巡边的时候遇到困难,他总是挺身而出帮忙解决;格登山下,远远就能看到草克特格斯家门前那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那里是温暖的驿站,累了可以进去休息,口渴了可以去喝一碗热茶。

41年来,草克特格斯推荐培养了60多名各族护边员,他也荣获“兵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国好人”等荣誉。今年4月,草克特格斯的儿子阿音格也成了一名护边员,和父亲一起守在格登山下。

“大家团结一心,才能守护好自己的家园,我们要坚决履行好卫国守边的神圣职责。”草克特格斯说。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