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姥姥把我带大,却要我多孝顺奶奶?”

作者:十点读书

  如今不少家庭,特别是双职工,家里总需要一两个老人过来帮忙。

毕竟养娃压力大、负担重,年轻父母很难兼顾得过来,需要老人搭把手。

另外,孩子的成长有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参与,对他来说好处多多。

学习规矩和礼数,对大家庭有更清晰的认知,最重要的,是有机会学会跟老人相处。

理解老人的辛苦,表达对老人的关心,懂得孝顺老人。

然而,这个过程却引发新问题。

有些孩子从小由姥姥姥爷带大,却被要求,平时也要多关心爷爷奶奶,多孝敬他们。

这让孩子不免感到疑惑:凭什么?爷爷奶奶又没照顾过自己。

当孩子提出这样的疑问,身为父母一定要关注他的内心需求,用智慧来引导解答。

闺蜜出月子后,就让妈妈从老家过来广州帮忙带儿子洋洋。

她和老公在大厂工作,平时做项目见客户,忙得不可开交,洋洋基本靠姥姥拉扯大。

上幼儿园前,洋洋喝奶粉、吃辅食,饭后出去小区遛弯,几乎和姥姥形影不离,姥姥去哪,他就去哪。

到了上学的年龄,姥姥每天起得最早,做好早餐后,风雨无阻接送洋洋上下学。

学校一来电话,说洋洋生病要接回家,姥姥片刻不敢耽搁,立马放下手里的活赶去接人。

可以说,姥姥完全成了洋洋的贴身保姆,花费的心思,比亲妈还多。

好在洋洋一向懂事,知道姥姥带他不容易,有好吃的第一时间给姥姥吃,每次学校布置节日卡片,都给姥姥做一份。

洋洋对姥姥的亲昵,别说妈妈有点“嫉妒”,爸爸也忍不住“吐槽”:咋不见你对奶奶这么好?

但孩子哪懂那么多,在他的世界里,谁从小在自己身边出现得多,照顾得周到,他自然跟谁亲。

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在书中提到:

谁养孩子,孩子就跟谁亲。

一般在四个月到半年内,孩子出现了他第一个主观表现——认人。

孩子会认人的话,就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当他困了、饿了或不舒服时,只要那个他认准的人。

这种“一对一不可分”的情感,就是心理学说的“依恋”。

依恋一般在半岁左右出现,一直持续到12岁。

孩子年龄越小,依恋越强烈。

可见,孩子喜欢亲近谁,对谁更好,是他的本能反应。

因为他能在那个稳定抚养人身上,得到足够的依恋情感,更有安全感。

在我家,女儿也亲姥姥多一点。

毕竟上小学前,女儿跟姥姥相处的时间很长,除了我和先生以外,姥姥陪她最多。

刚开始我没想那么多,觉得女儿还小,对待长辈总会一碗水端平,见谁都亲。

有次过年回老家,看到女儿都不怎么跟爷爷奶奶互动,带她去买糖她不去,喊她叫人她也不叫。

我和先生着急了,不断提醒“这是你爷爷奶奶,你爸爸的爸爸妈妈,你要多跟他们说话。”

不想被长辈怪罪“小孩不懂孝顺”,我甚至动了让女儿跟奶奶睡一屋,多培养下感情的念头。

结果女儿吓坏了,哭喊着“我不要,我要妈妈”,那伤心欲绝的模样,像要被亲妈卖掉一样。

我当下特别尴尬,一边安抚她一边小声责备“你这孩子,咋不懂事呢,她是奶奶,又不是别人。”

见女儿反抗得厉害,我才消停。

这事过后,我禁不住反思:

究竟哪里出差错?让孩子表孝心,有问题吗?

直到看了一位教育专家的提醒:

记住,别在孩子未做好准备前,逼孩子做他不会的事。这伤害,不可预估。

的确,身为大人的我们,太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估孩子的行为,或自以为是要求孩子照我们的意思做。

却忽略了,孩子眼里的长辈,是跟自己关系不大的陌生人。

逼他与之亲近,无疑是将父母的意志和期待强加给他,道德绑架他,情感束缚他。

就算他一时听话顺服,但这却在他心里埋下了刺,让他很难释怀,甚至会时不时扎疼他。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孩子的心思,比大人想象的敏感100倍、10000倍。

尤其让他在不同的大人之间做选择,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像要把他的心切成两半,切得稀碎。

两边都是他在乎、爱的人,根本没得选。

硬是要他偏向谁,跟谁站队,他只会把问题的矛头指向逼他做选择的人。

有位网友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那时她虽然年纪不大,但能感觉到奶奶对妈妈、姥姥的恶意。

只要她跟奶奶在一起,奶奶就会吐槽抱怨说:

都怪你妈没好好教你,什么好的都给她们家了。

因为姥姥管家,妈妈每个月都会给她家用,经常带她下馆子,买衣服饰品。

奶奶知道后心里不舒坦,觉得自己也是长辈,凭什么少自己一份,肯定是媳妇亲家不把她放眼里。

于是当着孩子的面,不停唠叨、指责。

网友听多了,对奶奶的不满也增多了,认为妈妈姥姥没错,反倒是奶奶,一直挑拨离间,让她嫌恶。

后来,她更不乐意跟奶奶待在一起。

作为大人,我能理解要孩子二选一,无非就是想彰显自己的地位——看,我在孩子面前多有话语权,孩子更应该亲我。

但这种拉踩,非要孩子偏心的做法,就是在制造新的家庭矛盾,要么让孩子有负罪感,要么让孩子紧张,不高兴。

大人世界的“争风吃醋”,不该由孩子承担后果。

万一他内心的天平歪向一边,随之而来只会是内心世界的失衡。

想孩子学会向长辈表达爱意、孝心,这无可厚非。

但得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这里分享3个我总结出来的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重视孩子内心的情感链接,理解他的表达。

孩子心里更亲谁,更爱谁,这是他的本能,一定要尊重和理解。

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地否定或打压这份情感链接。

只有他的依恋需求被充分看到和满足,他才能建立与别人的亲密关系。

再说了,孩子向自己的依恋对象表达自己的喜欢,意味着他能感知爱,表达爱。

等他日后长大,儿时接收过的情感信号,会成为他的美好回忆,驱使他更有自信地向前走。

2、主动向孩子传递长辈的爱和关怀。

对于平时不常和孩子见面、相处的长辈,父母要及时主动跟孩子表达他们的关怀。

比如长辈送孩子什么东西,如实告知孩子后,鼓励他回个电话、发个语音表达感谢。

可以多讲讲长辈爱护孩子的细节,让孩子从小有印象,明白有人一直在关注自己,对自己好。

这种主动传递,就是在帮孩子形成他的观念。

哪怕长辈一年到头就见一两面,但孩子懂事了,自然会把长辈的爱放在心里,不轻易忽视。

3、父母以身示范,教导孩子孝顺长辈。

单方面要求孩子要表达孝心,多少有些难度。

父母要懂得亲身垂范,让孩子看到孝顺的具象化行为,潜移默化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

可以和孩子逛商场,一起挑选送长辈的礼物;

多问候和关心老人,问问他们的近况,身体如何;

过节一家团聚时,主动做家务,凡事谦让,有什么好吃好用的,先给老人享用。

孩子耳濡目染下,也会像父母一样,学会孝敬长辈、善待老人。

有句话这么说:

“比起陪伴孩子的成长,守住他内心的成长更重要。”

教育这件事,本就是为了帮助孩子的精神更好成长。

不管什么场合,遇到什么事,都要关注他的精神世界,守住它的平衡,不让偏袒的言语和观点,搅乱他的心。

只有给他一个充满善意的环境,他才能真正认识到爱家人、爱长辈的意义。

就算有朝一日,他独自一人闯荡人生,也能把家人放在心里,给家人留一份最真挚的关心。

发布于:广东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