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亿年前的树种,在浙江温州“救活”了,它曾是恐龙的口粮

来源:潮新闻

中生代侏罗纪时期的一个午后,一只恐龙正慢悠悠地咀嚼着身旁树上鲜嫩的蕨叶,汁液顺着它的齿缝直淌下来……

跨越数亿年时光,一种至今仍在浙江温州生长的树蕨类植物,成为我们与那个久远时代之间的一种奇妙的链接。

它,便是笔筒树。

笔筒树为桫椤科白桫椤属,与恐龙一样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标志。

作为侏罗纪恐龙的主要口粮,笔筒树有“活化石”之称,已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和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

今年春天,在温州苍南县大渔镇笔筒树原生境保护点内,一株株新生的笔筒树幼苗茎杆挺拔、叶片舒展。

在浙江省林业局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保护专项的支持下,经过8年多的致濒原因解析、原生境保护、人工繁育及野外回归,目前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已成功繁育笔筒树2000余株,并在瓯海景山、龙湾大罗山、三垟湿地,以及苍南马站、大渔等地野外回归种植300多株,有效缓解笔筒树资源濒危状态。

初见笔筒树,专家激动了

五六米高的个头,树干上分布着一个个椭圆形的叶痕,像扇子一样的叶片……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郑坚研究员至今仍记得多年前在野外初见笔筒树的那一幕。

“非常漂亮!”

10年前,这种树首次在温州被发现。当时,苍南大渔镇的一位村民无意间在山上瞧见了两株,因其突出的“颜值”,一眼就被看出“不同反响”。

消息传开后,镇上林技员及当地林业局、省内植物分类专家很快到了现场,确定这正是3.6亿年前就已存在的笔筒树。

紧接着,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的专家也来了。

郑坚介绍,笔筒树喜生长在山沟的潮湿坡地和溪边的阳光充足的地方,常数十株或成百株构成优势群落,亦有散生在林缘灌丛之中。“温州是我国笔筒树自然分布的最北缘。”

在笔筒树的叶片背面,有许多孢子囊群,看起来像一个个黄色小点,里面长着许多孢子,它们正是靠这些孢子繁衍后代。

多年来,由于繁殖障碍、生境破坏、人为干扰等因素,笔筒树的数量逐渐减少。

目前,最早发现的母株已自然死亡,而在它旁边,又长出了一株新的小笔筒树。它也因此成为迄今发现的中国最北端的笔筒树。

攻克繁育技术,未来在浙江将更多次遇见它

面对野外母株自然繁殖受限的挑战,在浙江省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保护专项的支持下,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苍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除了做好苍南县的这株“独苗”的原生境保护,郑坚团队还采集到了母株叶片上的孢子,这为后期笔筒树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条件。

“笔筒树的繁殖周期很长,发芽过程中历经的形态也比较复杂,这都给人工繁育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郑坚说,相比一般苗木在实验室环境下3到10天即可发芽,笔筒树在实验室全周期可控环境下,从孢子长成小苗则需要180天左右;同时,其发芽时要先后经历孢子、配子体、幼孢子体到幼苗的形态转变,其间对温湿度的要求也很高。

经历两年左右的研究,郑坚团队终于攻克笔筒树繁育技术,在实验室成功繁育出第一批笔筒树幼苗。“如今,这批笔筒树已长到2米多高,等到完全成熟,它们最高可达七八米。”郑坚语气里不无自豪。

珍稀濒危树种的研究是一项长期工程。

郑坚告诉记者,目前团队还在持续开展笔筒树濒危机制解析,以及该树种繁育技术、原生境保护、野外回归种群增加等的攻关工作。这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生态价值挖掘等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将为其他濒危物种保护研究提供宝贵参考。

据悉,未来苍南计划新增繁育幼苗5000株,并筹建浙南首个笔筒树专属保护区,探索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创新模式。

随着相关保护研究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有望在浙江见到更多这种美丽而古老的树蕨类植物。

树下穿过,听着树叶摩挲声,来自数亿年前的种种传奇似也变得清晰可闻起来。

记者 黄慧仙 通讯员 王根锷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