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航之翼
2025年1月1日,重庆万州五桥机场的跑道上,一架喷涂“C909”标志的国产支线客机平稳降落。
国产民机C909四大历史性的突破正式到来!
一是效率突破:40%!
这场看似普通的飞行,却因搭载了国产碳陶复合制动系统而意义非凡——刹车效率提升40%、抗热衰退性能比肩国际顶尖水平,这是中国航空技术的又一次突破。
二是规模突破:4大数据创新高!
截至2025年2月底,C909累计交付量突破160架,占据国内支线飞机市场70%份额,安全运行超50万小时,服务旅客超1900万人次。
三是交付突破:突破半壁江山!
而在全球同级别机型中,C909的交付量占比已达60%,东南亚与非洲多家航司的订单纷至沓来。
四是客座率突破:突破80%!
C909飞机自投入运营以来,受到市场追捧,旅客欢迎,客座率持续提升,三大航客座率均超过80%,其中2024年度南航达到了84.55%。
而这一刻,距离现代国产自研大飞机的起点,已过去了23余年。
2002年,当国务院批准立项ARJ21项目时,国内航空工业尚处于“望天”阶段。
即使曾经有过自主开发运-10的经历,但留给ARJ21团队的技术数据极其有限。
作为首款完全对标国际适航标准的喷气支线客机,ARJ21的研制没有先例可循。
总设计师陈勇回忆,团队曾为寻找符合结冰试飞标准的场地,七次深入新疆戈壁,甚至远赴加拿大五大湖区,在高寒环境下完成关键测试。
这段“万里寻冰”的经历,成为国产客机攻坚克难的缩影。
2014年,中国民航局向中国商飞颁发ARJ21-700飞机型号合格证,宣告中国首款喷气客机具备航线运营资质。
至2020年,ARJ21累计安全飞行超4万小时,开通75条航线,运送旅客超120万人次。
面对如此成绩,陈勇却始终保持清醒:“改进永无止境。”
在他主导下,团队将航材备件成本降低30%,并推动ARJ21成功打入海外市场,实现国产客机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
2024年11月,中国商飞正式宣布将ARJ21更名为C909,纳入C系列飞机家族。
更名后的C909并非简单换装——新一代低阻翼型设计使其油耗较初代降低15%;国产综合航电系统的搭载,则让驾驶舱人机交互迈向智能化。
C909已从试验型号转型为成熟产品。
“对于中国民航航空器发展而言,C909的最大贡献首先是与国际先进适航水平完全接轨;其次,C909飞行器和运营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系列化发展道路,为中国大飞机发展探路。”陈勇直言。
大飞机产业是制造业强国、交通强国的标志之一,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
陈勇对国产飞机的未来发展表示乐观:“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同时,中国将快速开展大飞机的规模化和系列化发展,即:在安全性和经济上下功夫。”
如今,C919加速量产、C929宽体机蓄势待发,C909的突围恰似一场“天空革命”的序章——它证明了中国制造不仅能“卡位”高端领域,更敢用技术创新重写游戏规则。
这或许正是中国制造的隐喻——没有一蹴而就的奇迹,唯有将每一个“从0到1”的突破,熔铸成迈向星辰大海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