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商务部记者会现场
6月20日,欧盟突然宣布,限制中国企业参与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公共采购项目。
而就在这份文件公布之前,中国外交部刚刚向欧盟发出邀请,希望在北京举行中欧经贸高层对话。
一边拒绝中国的合作邀请,一边又挥舞起制裁的大棒,这种双面操作让人摸不着头脑。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项措施的有效期长达五年,欧盟似乎做好了打一场长期战的准备。
中方限制欧洲医疗器材
而就在外界还在猜测中国是否会保持克制时,仅仅过了半个月,中国便亮出底牌,7月6日,商务部与财政部联合出手,宣布对等反制措施当天生效。
这份中方的新规明确指出,在预算金额达到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政府采购项目中,原则上排除欧盟企业参与。
不仅如此,即便由非欧盟企业承接,只要其产品中欧盟原产医疗器械的金额,占比超过50%,也将被限制。
冯德莱恩讲话画面
过去,中国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确实被欧美企业牢牢卡着脖子,MRI、CT、手术机器人等关键设备,几乎都由欧美几家大厂掌控。
但近几年,中国的国产设备实现了大幅突破,MRI市场上,国产设备占有率已达到35.1%,CT市场更是突破50%的门槛,一些国产手术机器人甚至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国一家工厂的生产线
不过欧盟似乎并没有看清楚这点,仍然以老眼光打量中国,他们或许以为,只要关上医疗器械的大门,就能让中国企业无所适从,最终被迫妥协。
令人无奈的是,欧盟出台医疗设备限制的同时,他们还不断释放访华信号,德国总理默茨、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都明确表示,将在7月底访华。
一边喊着合作,一边挥刀砍过来,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不禁让人怀疑,他们到底想合作,还是想敲诈?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而这场争端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更大的背景,即欧盟对中国稀土政策的焦虑。
欧盟三大战略产业,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和高端制造,都离不开稀土,但中国掌握全球90%的稀土精炼能力,几乎100%的重稀土技术都在中国手中。
欧盟明知自己在稀土问题上受制于人,却依然试图通过医疗器械限制,逼迫中国在稀土出口上让步,这种以攻为守的策略,看上去的确不怎么聪明。
图为稀土矿场
6月25日,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在一次记者会上坦言,欧洲企业对稀土短缺感到非常、非常恐惧,请求中方理解欧洲的处境。
可同样是在这个时间点,欧盟却在布鲁塞尔对中企发难,声称中国企业产能过剩,正在对欧洲造成系统性威胁。
这就是典型的吃饭砸锅式操作,一边依赖中国原材料,一边试图封锁中国的高端产业。
欧洲媒体称中国应该支持欧洲再工业化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欧洲媒体甚至公开宣称,中国应该像当年西方帮助中国工业化一样,反过来支持欧洲再工业化。
但他们似乎忘了,当年西方企业来华投资,是为了利润,而不是慈善。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进口的医疗设备,欧洲设备占比43%,换句话说,中国是欧洲高端医疗设备最大的海外市场之一,现在欧盟举起政策大棒,正是对自己市场的一次自残式打击。
中国是欧洲高端医疗设备最大的海外市场之一
但中国的反制并没有一刀切,而是精准打击、逐点突破,在华欧资企业不受影响,说明中方并未排斥合作,只是针对不公平的制度进行纠偏
与此同时,王毅外长在访欧期间释放出多项善意信号,在与欧盟高级代表卡拉斯的对话中,他表示稀土不会成为中欧问题,只要履行相应程序,中国将保障正常出口。
中国外长王毅
另外中方还为欧企设立绿色通道,加快审批流程,这样的诚意,欧盟却选择视而不见,只顾着打算盘。
更荒唐的是,欧盟还试图将气候问题政治化,在原定中欧峰会前夕,欧方临时叫停联合气候声明,提出一个条件,中国必须承诺更激进的减排目标。
可事实呢,欧盟自己碳排放居高不下,却要求中国立下军令状,这种双标行为根本无法令人信服。
在中方宣布反制欧盟医疗器械后,法国财政部长也跳了出来,呼吁在所有工业领域加强对华关税壁垒。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的背后还有另一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7月9日,是美国设定的关税谈判最后期限。
特朗普政府向包括欧盟在内的170多个国家发出关税最后通牒,若不签署协议,将面临高达20%的惩罚性关税,欧盟现在一边被美国逼着站队,一边又想在中国这里占便宜。
如今,中欧峰会即将召开,中国已经通过行动表明,不再为营造气氛而一味克制,如果欧盟不能以诚意换合作,那中方也不会再隐忍。
信息来源:
2025-07-06 21:05·环球网 中国财政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
2025-06-21 06:52·环球网 欧盟限制中企参与医疗器械招标,中方发声:典型的“双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