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斗酒)
中国白酒产业四十载风云激荡,从计划经济的调拨单到市场经济初期的渠道为王,再到深度分销时代的“大B-小B”精耕,每一次进化都伴随着残酷的淘汰与格局重塑,行业洗牌,从渠道霸权到品牌主权的重构。
当仁怀市681家酒企完成兼并重组,当茅台i茅台APP用户突破7700万,当泸州老窖“窖龄研酒所”成为行业科普IP,这些标志性事件共同勾勒出行业进化的轨迹,从B端渠道驱动的“渠道霸权”时代,正式迈入C端品牌驱动的“品牌主权”时代。
而当下,一场更为深刻的革命已拉开帷幕,品牌化运营成为生死线,“一路向C”成为生路。
进化之路,从渠道霸权到消费者主权
计划经济时代资源为王,酒厂只需完成生产任务,流通靠糖酒公司统购统销,品牌意识近乎于零。
市场经济初期粗放B端时代,“广告+大经销商”模式催生标王神话,渠道压货、终端陈列是核心,消费者被动接受。
深度分销时代To大B-To小B时代,酒企触角深入终端烟酒店、餐饮店,控价、促销、终端服务成为关键,但本质上仍是“渠道推力”主导。
2025年数据显示,白酒行业CR6持续提升,头部企业通过品牌力与资本优势加速整合市场,而中小酒企面临库存周期延长、价格倒挂等困境,超过60%的企业利润下滑。这种分化本质上是行业从“渠道红利”向“品牌红利”转型的必然结果。
品牌化运营与“一路向C”的必然逻辑
当渠道红利见顶、信息壁垒消失,白酒经营的核心矛盾发生了根本性转移,如何直接占领消费者心智,建立不可替代的品牌价值?
C端觉醒重构消费关系的底层逻辑,消费端的结构性变化正在重塑行业格局。年轻消费群体85后-94后成为细分市场突破口,31-36岁人群白酒消费占比超30% ,他们对低度酒的偏好占比超60%,推动50度以下白酒占消费市场94%。
品牌资产的系统构建,从“历史故事”到“当代价值”,老名酒焕新表达,新锐品牌打造独特人设。与消费者的深度对话,从“泛人群”转向“精众人群”的酱香爱好者、新中产、Z世代。开发商务宴请外的收藏、轻饮、佐餐等新消费场景。酒庄游、沉浸式品鉴会、文化IP联名,让消费者“五感沉浸”。构建会员体系的私域流量池,实现精准服务和复购裂变。
五粮液推出29度“一见倾心”,泸州老窖研发16度新品,洋河通过微分子技术优化低度酒口感,这些举措正是对消费趋势的精准响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场景的重构,商务宴请占比下降倒逼酒企转向大众消费市场。茅台深入河南调研,珍酒、洋河、郎酒推出高线光瓶酒,这些动作标志着头部企业正通过“金字塔”产品矩阵实现全价格带覆盖。
突围路径,酒企的“向C”时速
从B端压货到C端心智占领,传统模式失效,依赖经销商压货、终端陈列的“To大B-To小B”策略导致价格透明、利润摊薄。头部酒企转向消费者直接沟通,如茅台文化体验中心、国缘“缘文化”社群运营、汾酒复古巴拿马系列圈层营销,通过情感绑定构建品牌护城河。
今世缘提出“省内精耕攀顶,省外攻城拔寨”,计划5年打造“环江苏知名品牌”,10年成就全国高端品牌,并培育100位省外亿元级客户。汾酒全国化2.0阶段瞄准长三角、大湾区,要求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未完成全国化的区域品牌,将退守为“基酒供应商”或代工厂。
渠道变革倒逼经销商站队,传统经销商利润被压缩至不足5%,被迫转型拥抱线上或开发自有品牌。头部酒企通过“厂商命运共同体”绑定大商,今世缘推出“差价+股权分红+资本增值”的多级分利模式,加速优质渠道资源集中。
这场“向C革命”将彻底改写行业版图,形成不可逆的两极分化。茅台通过“文化茅台”战略构建精神图腾,茅台区块链溯源系统构建全生命周期品控链,这些科技手段不仅提升品质信任度,更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型界面;郎酒以“中国两大酱香白酒之一”的定位锚定高端心智;五粮液“数字酒证”通过NFT技术实现藏酒资产化;泸州老窖利用3D建模复刻酿酒微生态,将“老工匠经验”转化为“可追溯的数据语言”,消解了传统工艺的“黑箱效应”。
文化叙事则是品牌化运营的灵魂,郎酒庄园通过全息投影重现明清作坊场景,舍得酒业在巴黎举办老酒节,将中国白酒与法式生活艺术深度融合。汾酒在米兰品鉴会上,通过鸡尾酒调制实现“破圈”,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市场。这些实践将白酒升维至东方美学载体,完成“文化解码-情感编码-价值再造”的传播闭环。
对于非头部酒企,品牌化并非绝路,但时间窗口正在关闭,中小酒企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成为品牌化运营的参与者,要么转型为生产要素供应商。仁怀市通过“四改一建设”压减生产主体至868家,推动681家酒企转型为基酒供应商,这种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复制。川酒集团整合267家原酒企业,打造“买原酒,找川酒”的行业认知,成为中国最大的原酒生产商 。
对于具备区域优势的中小酒企,差异化创新是破局关键。潭酒通过“真年份”概念建立品质信任,茅世原依托源头成本优势打造超级性价比产品矩阵,这些企业在细分市场找到了生存空间。但更多酒企将不可避免地沦为头部企业的OEM供应商,正如青岛啤酒收购即墨黄酒厂、华润收购金沙酒业所揭示的行业趋势 。
未来十年,20家品牌的诞生逻辑
未来十年中国白酒行业的“品牌集中化”趋势已不可逆转,头部酒企将凭借品牌力、全国化布局和渠道变革持续挤压区域品牌空间,最终可能形成约20家全国性品牌主导市场的格局,其余酒企或转型为生产要素供应商,或在区域市场维持小众存在。
头部品牌垄断高端市场,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四大品牌已占据高端白酒94%的市场份额,其中茅台独占62%。高端市场的品牌壁垒极高,新进入者几乎无法撼动这一格局。
全国化品牌吞噬区域市场,汾酒省外市场占比超65.8%,今世缘2024年省外增速达27.37%,均通过“环根据地战略”,如汾酒的“环山西”、今世缘的“环江苏”向全国渗透。区域品牌在根据地市场的平均市占率已跌至30%以下,且持续承压。
品牌价值断层加剧,2025年Brand Finance报告显示:茅台品牌价值583.8亿美元增长16.5%,五粮液277.8亿美元增长7.3%,而部分区域品牌价值暴跌超50%。品牌价值差距直接转化为市场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白酒经营的下一个阶段,将从to 大 B-to 小 B营销模式,一路向 C,向着企业的品牌化运营,企业与消费者的品牌式沟通,企业与第三方的公共关系传播进化。这一进化最终的成果就是:
20家左右的白酒企业深受全国消费者热爱,成为中国白酒市场的需求满足者,掌握核心品牌资产,拥有全国性认知与溢价能力,直接链接海量C端用户,主导产品定义与价值分配,成为文化符号与生活方式提案者,抗周期能力极强。
而其他众多不善于品牌化运营的酒企,则必将依据市场价值链的要求,逐渐转型成为市场生产要素的供应者。绝大多数区域酒企,品牌力薄弱,被迫退守原粮种植、基酒供应、代工生产等产业链上游环节。利润空间被头部品牌挤压,生存依赖于规模化与成本控制,逐渐丧失市场话语权,沦为巨头生态中的“配套商”。
“白酒行业的终局,不是数百家企业共存,而是少数品牌巨头+专业化供应生态。”—— 行业观察者断言。
重构产业生态的品牌化长征
中国白酒行业的品牌化转型,本质上是一场重构产业生态的长征。它要求酒企从“渠道掌控者”转变为“品牌构建者”,从“产品销售者”进化为“文化传播者”。
在这个过程中,头部企业将通过科技赋能与文化叙事建立品牌主权,中小酒企需在细分市场找到生存位阶,而行业整体将完成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历史性跨越。这场进化的最终成果,不仅是20家超级品牌的诞生,更是中国白酒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价值跃迁。
白酒行业终局将是“20家品牌巨头+专业化供应生态”。全国性品牌靠品牌文化收割心智,区域酒企凭供应链效率求生。未来3-5年是关键窗口期,今世缘、汾酒等已发起全国化总攻,而区域品牌需在“做精根据地”或“融入巨头生态”间果断抉择,犹豫者终将成为行业集中化的代价。
白酒行业从未像今天这样,离消费者如此之近,又离消亡如此之远。近的是技术带来的触达便利,远的是思维转型的艰难鸿沟。当“渠道推力”彻底让位于“品牌引力”,当消费者用钱包为情感认同投票,一切缺乏品牌灵魂的企业,终将在价值链的底层寻找最后的栖身之所。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进化。向C而生,还是为B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