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一周就进“高大衔接班”,准大学生的暑假焦虑从何而来?

社会比较:恐慌的根源

美国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人们总爱通过和别人比较来判断自己的价值。高考后的暑假本该放松,但社交媒体让一切透明起来——朋友圈里有人晒“已背完四级单词”的打卡,亲戚闲聊时提到“谁家孩子报了编程衔接班”,培训机构更是天天吆喝“大家都在学,你不学就落后”。这些画面像小刺扎得人心慌,准大学生们还没弄明白大学学啥,就陷入“别人都在跑,我停下就会掉队”的恐慌。这种“向上比”的心态让人否定自己,把衔接班当成“保命符”,好像报了班就不会被甩在后面。

过渡期迷茫:目标缺失的挣扎

高考结束到大学开学是特殊“过渡期”。过去十二年,学生目标明确:考高分、上好大学,像沿着画好的线往前冲。可跨过高考这道坎,这条线突然断了——大学要学什么?时间怎么安排?没人天天催着交作业,反而让人心里空落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年轻人在角色转换时容易陷入“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样子,该往哪走”的迷茫。这时,“高大衔接班”成了救命稻草:它安排具体学习任务,让人感觉“至少我没闲着”,抓住它就能暂时躲开迷茫,找回掌控感。但长期被安排惯了,突然没人管,就不知怎么给时间赋予意义,这其实是在逃避。

家庭压力:爱的负担

家庭互动模式悄悄传递焦虑。许多家长在社会上拼了大半辈子,心里攒着对“竞争”的恐惧。他们看着孩子的录取通知书,比孩子还紧张:“听说大学绩点很重要,关系到保研、找工作,你不提前学,万一挂科了怎么办?”这种担心是爱,但太满了就成了负担。就像小时候学走路,爸妈总怕你摔着,一直扶着胳膊;哪怕你能跑了,还念叨“前面有石头”。这种“直升机式”照顾看似保护,却剥夺了孩子试错的机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总被安排的孩子会怀疑自己能力——“如果没人帮我规划,我是不是就做不好?”结果对大学未知更恐惧,陷入“越焦虑越想依赖,越依赖越焦虑”的循环。

工具理性:学习的异化

深层焦虑还源于社会对“学习”的看法。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理论说,人们总把事情当成达成目的的工具。现在教育里,这种想法明显:学习不是为了探索世界,而是为了考高分、找好工作。“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逻辑从幼儿园延伸到大学。暑假本该是发呆、旅行、培养兴趣的“缓冲带”,却成了“提前抢资源”的战场。大家依赖衔接班,是因为过去十二年“刷题就能提分”的模式在高考有效,自然想用到大学预备上。可没人想过,大学需要的自主思考、探索兴趣能力,偏偏要在“没目的”的体验里培养。

化解焦虑:找回从容的暑假

要解开这份焦虑,需多方努力。对学生来说,试着自己规划暑假:学个喜欢的技能,和朋友去旅行,哪怕在家读本闲书,都是在慢慢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对家长,偶尔“放手”反而更好——孩子总得自己摔几次跤,才知道怎么站稳。社会也该多些对“成功”的理解:不是只有绩点高、进大厂才叫优秀,能找到喜欢的事,踏踏实实生活,同样了不起。真正的“衔接”不是提前学多少公式,而是心里的从容。高考后的暑假不是另一场赛跑,而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起点。

上一篇:首位,已获得的资格被追溯撤销,“注册会计师”的准入门票彻底作废
下一篇:从清北退学的年轻人,当月入五千的CEO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