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鹿呦呦 · 主播 | 柠檬
朋友最近气坏了。
前几天,她突然发现孩子居然口吐芬芳,一句“卧槽”接着一句。
她忍无可忍,立马教训了一顿。
谁知道孩子毫不退让,回怼了一句:
“你自己也说啊,为什么我不能说?”
她当场被噎住,半句话都说不出来。
其实,像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
有的家长愣在那儿,心“嘭”地炸开,怒火攻心;
有的则强行转移话题,尴尬地打哈哈。
却忘了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说出这种话?
他表达什么?
对孩子来说,这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越界,更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求关注的信号。
而父母的第一反应,恰恰决定了孩子未来人生的走向。
孩子说“卧槽”
代表他是坏孩子吗?
有位妈妈聊起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她带着十岁儿子逛街,儿子突然冒出一句:
“卧槽,妈,这衣服也太难看了吧!”
她当场一愣,一脸严肃训道:
“谁教你讲粗口的?”
儿子回头一脸懵:
“妈妈,我没有啊?”
她突然意识到,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卧槽”意味着什么,更没有想要冒犯的意思。
对他来说,那不过是一个表达惊讶或否定的语气词,就像“哇塞”的意思一样。
很多父母在第一次听到孩子说出脏话时,都会有种“孩子是不是学坏了”的恐慌。
但其实,粗口本身不等于品行问题。
尤其是年纪小的孩子,说脏话往往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语言学习和社交模仿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学到了这些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三个阶段的“粗口敏感期”:
3-6岁:模仿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语言爆发期,会快速模仿周边人的说话方式,即使他们并不知道这些词的真正含义。
比如,在幼儿园里,一旦有小朋友说了一句“卧槽”或“傻×”,其他孩子也会跟着学,甚至用来引起周边人的关注。
6-12岁:情绪宣泄期。
大多数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远远跟不上他们的内心体验。
于是,粗口成了他们最直接的出口。
就像我侄子,玩游戏输了就脱口而出“卧槽”,但他平时非常善良,这并不意味着他道德败坏,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我很难过”或者“我不爽”。
青春期:社交认同期。
为了融入小群体,孩子会故意使用一些粗俗的词汇,来制造一种成年人的感觉。
心理学家指出:
孩子在语言表达上会有探索和试探,他们试图用看似“很酷”的词汇拉近同龄关系,也是在学习如何表达强烈感受。
换句话说,这种“脏话”不一定是孩子坏的表现,而是成长过程中摸索表达的必经阶段。
作为家长,我们不必立刻给他贴上“学坏”的标签。
而是尝试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语言的觉察力,让他们慢慢懂得:
表达自己不等于伤害别人,发泄情绪也有更好的方式。
禁止和训斥
只会助长孩子的叛逆心理
很多父母在听到孩子说“卧槽”时,第一反应就是立刻严厉训斥:
这种话不能说!
再说一次我就打你!
甚至有的直接动手,给孩子一巴掌。
表面上,这是出于对孩子语言习惯的关心;
但实际上,这种反应往往并不真的解决问题,反而让孩子更加抗拒沟通。
特别是我们很多人,平时说话习惯性带上情绪词,可能是打游戏的时候骂人,也可能是夫妻吵架时口无遮拦。
有网友分享说,她儿子三年级开始说“卧槽”“傻X”,一开始她也吓了一跳,还以为是学校里学坏了。
直到有天,她听到丈夫打电话时不自觉地爆了粗口,儿子在一边模仿得惟妙惟肖,她才恍然大悟:
原来孩子不是学坏,是学我。
孩子的语言,是照见家庭情绪模式的一面镜子。
你平常怎么说话,孩子就怎么说话。
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些情绪用词的影响,还一味指责孩子没教养、不懂事,其实是本末倒置。
正如儿童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所主张的:
“我们关注行为的背后,而不是行为本身,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在向我们传达什么。”
禁止和训斥,只会错过孩子发出的情绪信号,往往带来三种常被忽略的反效果:
第一,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尤其是性格敏感或者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把禁止视为控制,反而激发他的抵抗和模仿欲。
第二,情绪被压抑,行为可能异化。
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出口,这些压抑的感受可能会在其他地方爆发,比如攻击性行为、沉默应对、回避沟通等。
第三,亲子关系紧张,沟通通道受损。
一旦孩子意识到说真话、表达情绪,父母会生气或带来惩罚,他们就可能不再愿意开口。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越来越封闭,亲子之间也逐渐失联。
孩子说脏话的背后,从来不是嘴巴坏,而是心里乱、情绪堵、表达缺失。
所以,当孩子说出一句脏话,我们不必立刻给他贴上标签。
更重要的是,试着去读懂这句话背后的意图和需求——
他是在模仿?
是在发泄情绪?
还是在寻求认同?
他们需要一个有耐心、有理解力的引导者。
而最好的老师,便是父母。
孩子说脏话
有智慧的父母只做了这几件事
也有家长会问:
“难道看到孩子说脏话,要当作没听到吗?”
当然不是。
如果家长坐视不理,不加以引导,很可能让孩子形成满口脏话、无规矩、无尊长的习惯。
前段时间,我刷到一个视频,印象特别深刻。
视频中,爸爸正陪孩子一起吃饭。
本想着逗逗孩子,他便故意抢食,没想到,孩子居然开始爆粗:
“滚你老登!”
他愣住了,但还是试图淡定问了一句:
“你刚说什么?”
很明显,孩子似乎并不在乎爸爸的反应,甚至毫无顾忌地冲爸爸吐口水。
视频下方,网友们纷纷评论道:
虽然孩子可爱,但爸爸妈妈还是要及时建立起良好的秩序和规则。
这也正是良好家庭教育的精髓所在。
建立一个有序而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正确的说话方式,也是每一个父母的必修课。
如果你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有几个建议可供参考:
1.理解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盯着脏话
当孩子突然冒出一句“卧槽”,第一反应不是纠正用词,而是留心他的语气、情绪和背景。
比如,他可能刚刚在学校被批评,或者在游戏里输了,被挫败感淹没。
你可以平静地问:
“你刚才听到什么了?
你觉得哪里不舒服?
你是很生气,还是觉得委屈了?“
这一刻,脏话不是重点,孩子想要被理解的情绪才是重点。
2.正确科普“脏话”,让孩子学会好好说话
对年幼的孩子,直接告诉“不能说”往往没有说服力,不如换个方式。
比如,用他们爱看的动画片、搞笑短剧、生活场景来说明:
你看这个人说话是不是让别人不舒服了?
他说这句话,是不是就没有人想和他玩了?
让孩子意识到好好表达的重要性,脏话不能说,是因为它伤人、破坏关系。
3.家长自查清单,以身作则
如果家长平时在打车、做饭、发火时,情绪一上来就带脏字,哪怕只是偶尔,孩子听多了也会认为“这很正常”。
所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在家说话有没有不经意带上情绪词?
我有没有用语言羞辱孩子或者伴侣?
我有没有在孩子面前说过“别人很蠢”“傻子”之类的话?
4.保持耐心和幽默感,别小题大做
很多时候,孩子记住一些词,是因为父母剧烈的反应。
用平和或者幽默的方式去反馈,也许效果更好。
比如在他爆粗的时候,打趣他说:
小嘴巴又冒火啦,要不要我来灭一下?
既传达了提醒,又没有伤到孩子的情绪,他反而更容易配合你。
▽
有人说: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还没上色的白纸。”
你的语气、你的反应、你的情绪处理方式,都会在他的小世界里留下痕迹。
所以,当孩子口无遮拦、语出惊人时,别急着纠正,也别装作无事发生。
而语言不过只是冰山一角。
水面之下,是他正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人的过程。
我们不是“管住”一个孩子,而是在陪他,一点一点学会自我管理、情绪表达、边界意识。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句“这话不能说”那么简单。
真正重要的是——
教会他,如何好好说话,更好地去爱人、爱自己。
与诸位父母共勉!
作者:鹿呦呦。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布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