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寄快递,顺丰小哥的手机屏幕亮着分时图;打车出行,滴滴司机正电话交流股票代码;沉寂的股市沙龙再次人声鼎沸。当“股神”们开始晒出一年近十倍的惊人收益时,A股市场似乎正经历一场全民狂欢。2025年8月18日,上证指数盘中突破3731点创十年新高,单日成交额突破2.8万亿元,总市值首破百万亿大关。但这场牛市的热度,却呈现出令人玩味的矛盾图景。
沸腾的指标:资金洪流推高市场
市场温度计的多项关键指标确实指向高温。资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股市:7月居民存款减少1.1万亿元,同期非银存款激增2.14万亿元,年内累计新开证券账户达1456万户,“存款搬家”趋势明确。杠杆资金同样活跃,两融余额突破2.2万亿元,逼近2024年“924行情”峰值。有券商高呼“5000点不是梦”,大游资晒出近10倍收益,这些信号不断刺激着投资者的神经。
冰火两重天:结构分化暗藏隐忧
表面的繁荣难掩市场的割裂。微信指数显示,“牛市”关键词热度远低于去年924行情峰值。更关键的是,散户开户量并未达到高位,甚至低于2021-2023年熊市期间,而机构开户数却逼近历史新高。指数繁荣背后,年内仍有近1900只个股跑输沪指(涨幅11.23%),近900只股票年内下跌。这种极端分化让未能踩准节奏的投资者陷入焦虑——“牛市里只有我亏钱”的痛感,比熊市更甚。
狂欢中的冷思考:策略比热情更重要
面对指数狂欢与个股分化的矛盾体,投资者亟需清醒认知:
资金实力决定策略边界:家底殷实、现金流充沛者可适度配置高波动小盘股博取超额收益,但需警惕该类品种已创历史新高、泡沫积聚的风险。
普通投资者的安全绳:对存款有限、背负房贷车贷等刚性支出的平凡人,宽基指数是更稳妥选择。牛市中期指必然上涨的特性,能避免个股踩雷风险。
警惕狂欢背后的陷阱:原始股东减持潮显现,部分公司股价与业绩严重背离(业绩下滑甚至亏损下股价翻倍)。历史教训表明,二级市场投资者往往在估值泡沫中成为最后接盘者。
当晒收益的“股神”刷屏时,真正的赢家或许是那些在喧嚣中保持冷静的人。市场永远遵循着少数人赚钱的铁律——本轮行情中,1900只跑输指数的个股和激增的机构开户数,已然揭示这场牛市的本质:一场由专业资金主导的结构性行情。对于普通投资者,克制“眼红十倍收益”的冲动,拒绝高频追涨杀跌,或许比判断牛市真伪更为重要。毕竟在股市的轮回中,比错过牛市更痛苦的,是在牛市中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