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于晴
“晚上要不要喝丝瓜汤?”
“不用了。”
“丝瓜汤很补的。”
“真的不用了。”
“你脾气怎么变得这么差,你肝火太旺了,喝点丝瓜汤降一下火气吧。”
相信这段时间有人已经在短视频里喝下了几口“丝瓜汤”。这段对话来自博主累子发的一段搞笑视频。视频里,他分饰母子,上演了一出妈妈想劝孩子喝汤,孩子不想喝的唇枪舌剑,也将“丝瓜汤”一梗送上了热搜。
“看着看着就笑不出来了……”不少网友从这段看似无厘头的对话里,找到了自己与父母沟通的样子,发出感同身受的感慨,直呼“谁在我家安了摄像头”“这不就是我家嘛”。
“丝瓜汤”虽然披着搞笑外衣,内里却击中了亲子沟通中无法相互理解的痛点,藏着年轻人对家庭关系问题的深深共鸣。
在一些家庭里,父母的关心常常以“为你好”的方式出现,却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孩子真实感受。倘若孩子表达出与父母相反的想法,都可能被长辈用“不懂事”“肝火旺”等理由否定,于是,“丝瓜汤”成了家长爱与管束交织的形象表达。“丝瓜汤”被年轻人集体送上热搜,也因为它用幽默夸张的方式,把亲子沟通的困境表现出来,让情绪得到共鸣和纾解。
“丝瓜汤”还有升级版。“这丝瓜老了,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找对象了,你看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机,肝火旺,多喝丝瓜汤降火气。”短短几句话,从一根丝瓜聊到催婚又绕到玩手机,最后还不忘点题,用一碗丝瓜汤收尾,一套丝滑的话术连招堪称逻辑鬼才。
搞笑视频调侃归调侃,笑过之后,其实我们都能品出这碗“汤”里父母的关心,虽然他们的表达方式或许笨拙。让长辈的关心和子女的需求都能被理解,关键是找到适合双方的沟通方式,让爱更好抵达彼此。当表达关心时,不妨多些对彼此选择的尊重;当表达拒绝时,不妨先说声“谢谢”,多些理解和换位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玩梗说到底只是一种舒缓情绪的方式,不能替代真正的沟通。玩梗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要玩过了头变成对长辈的攻击,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是关心,只是表达方式有待改进。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