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我们家长的压力
都是很大的
比做任何生意压力都大
等于是自己花钱害了儿子
”
上百万的天价“入学费”
现在正值开学季,跟今年参加高考的部分考生一样,浙江杭州的小杨也开启了崭新的大学生活。只不过这一刻,比他原本预想的时间整整晚了两年。
小杨的父亲杨先生说,2023年,靠小杨自身努力,勉强考得上普通本科院校,但杨先生还是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前程。通过同小区家长的介绍,杨先生结识了自称有省厅领导亲属关系的中间人刘杰(化名)。刘杰说,只要140万元,他就能为小杨保底名校。
因为相信熟人的介绍,杨先生找刘杰帮了这个忙。刘杰也将小杨送进了南京某名校。然而,入学一个星期后,小杨却意识到,自己读的并非全日制本科,而是门槛相对较低的中外合作预科项目。
杨先生找到刘杰,对方却以过渡期为由拖延时间。杨先生多次要求刘杰退款,对方始终没有答复。而对于杨先生来说,他损失的不仅是金钱,儿子更是因为这个经历变得郁郁寡欢。
2025年1月,杨先生向警方报了案。就在这时,杨先生才知道,距离杭州200多公里外的浙江丽水,赵先生也有着相似的经历。
辗转三所高校换来一场空
据赵先生回忆,他是在2024年高考结束后,通过朋友接触到了所谓的“高考升学服务”。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一个人脉广、有能耐的中间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此前答应给杨先生儿子办理入学的那个刘杰。
刘杰向赵先生承诺,他能把高考考了558分的小赵送进上海某名校,只不过代价有点大,得花280万,光是前期定金就要100万。对于生意人赵先生来说,只要能把事办成,钱不是问题。
钱交到了刘杰手里,赵先生一家就安心待着等消息了。让赵先生意想不到的是,2024年9月,上海某名校都开学了,他始终没得到确切的入学消息。之后,小赵又被刘杰“安排”到了上海另一所名校,却连学校大门都进不去。几经折腾,小赵才顺利在浙江某名校入了学。
尽管儿子成功报到了,但赵先生一直没能在学信网上查到相关信息。赵先生认为自己很可能被骗了,于是向警方报了案。
精心设计的骗局背后
警方在调查中发现,小杨和小赵并非相关高校的学生。警方据此判断,所谓的中间人刘杰涉嫌以名校升学为幌子骗取家长的钱财。通过追踪资金流向,警方挖出一个链条式的升学诈骗犯罪团伙。
2025年3月,警方将刘杰及其21名同伙抓获归案。犯罪嫌疑人刘杰交代,他曾长期从事教育培训工作,通过虚构与教育部门领导的特殊关系,经由熟人介绍,从而针对经济实力较强的家长实施诈骗。
而据犯罪嫌疑人方林(化名)交代,他们通过买通高校内部人员,完成了办理校园卡、宿舍入住等入学手续。方林说,骗局不可持续,他们只能通过后债还前债的方式持续作案。
经查,这些嫌疑人从30余名家长处骗取上千万元,警方已追回700余万元赃款。
据了解,被害人杨先生的儿子小杨今年考上了大专,而赵先生的儿子小赵也参加了今年的高考,考上了名校。
目前,犯罪嫌疑人刘杰、方林以及其他涉案人员因涉嫌诈骗罪被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对于有关高校涉及此案的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涉嫌犯罪,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普法时间
Q:
这起案件当中,当初那些所谓的介绍人,是否要负法律责任?
A:
如果这些介绍人,他只是出于热心。比如说我们经常生活中碰到街坊,有这种热心的阿姨。那么道听途说,或者是有一些介绍人,他就是被蒙蔽了,他自己也不知道。那这种情况下,他去充当这样一个介绍人的角色,是不构成犯罪的。
如果这个介绍人,我们认为他知情,那么这个知情当然是要有一个综合的判断。比如说他长期的合作,然后也收取这种好处费,一般来说,他也处于帮助的角色,或者我们说,他是促进了犯罪事实的发生。那么我们在定罪量刑的时候,会把他按照这样一个从犯的角色来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