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村咖这个业态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些“先天性”的不足,这些不足如果没有补齐,就算把店开起来,很大的概率还是会慢慢倒闭。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为什么村咖会接连倒闭。
(IC photo/ 图)
两三年前,乡村咖啡馆,即所谓的“村咖”,红极一时,不少年轻人返乡开村咖。
而今,“第一批跟风开村咖的人后悔了”登上热搜。曾几何时,村咖是“诗与远方”的代名词,如今却成为一批先行投资者心头难以言说的失落。
村咖怎么流行起来的?为何多数村咖“水土不服”?
村咖里的“诗与远方”
2020年前后,部分地区开始尝试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并给予政策支持。一些有城市生活经历的创业者,带着对乡村的关注回到家乡,或选择在生态资源较好的乡村,小规模改造旧屋开设咖啡馆。
随后受疫情影响,长途旅游受限,周边游、乡村游成为更多人的出行选择,城市居民对“短距离、慢节奏”的田园体验需求大幅提升,村咖也随之迅速崛起。疫情结束后,这股风并没有偃旗息鼓。得益于社交媒体的传播和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村咖打卡,所以2023-2024年间,到乡下去开个咖啡馆一度成为热潮。
不同于城市里密集分布的商业咖啡店,也不同于传统的农家乐,村咖是结合现代咖啡文化、乡村自然环境和“诗与远方”想象的新型空间形态。
所以,村咖并非随便找个农村空地就能开起来,其选址依托周边自然环境构建消费体验,比如借助稻田、山坡、溪流等形成独特氛围,形成了“喝一杯咖啡,享一片风景”的独特消费场景。
村咖也几乎不是新建的建筑,而是对废弃的老宅、闲置的校舍或旧厂房的畸形改造,保留了木梁、石墙等原有建筑结构,又融入了玻璃窗、简约家具等现代元素,让建筑既保留着乡村的记忆,又散发着时尚气息。
有一些经营头脑比较活络的村咖主理人,并不仅仅是卖个咖啡而已,而是让村咖连接乡村的多元体验,例如融入了周边的乡村旅游动线,成为游客驻足休息、体验乡村慢生活的站点,倒是做得有声有色。
村咖距离市区有一定的距离,一般城里的人都要开车才能前往,车程常常要二十分钟起步。市区里的咖啡馆多的是,专门跑到乡村喝咖啡,图啥呢?
很显然,村咖除了咖啡,更核心的卖点是“诗与远方”的想象。
村咖以乡村的稻田、山坡、溪流为天然背景,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里,视线可及的是风吹稻浪、山雾缭绕,这是城市生活中稀缺的“诗意”来源。村咖构建出一个区别于日常的“附近的他乡”,承载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短暂体验。
对于城市里的年轻打工人而言,他们长期处于快节奏、高负荷的工作状态,“996”“KPI”带来的精神紧绷,迫切需要一个能短暂“抽离”的出口。
村咖与市区的物理距离,看似“不便”,但远离写字楼的通勤路线、避开工作消息的干扰,抵达村咖的过程本身就是“逃离”的开始。在这里,他们无需追赶时间,可坐在旧屋改造的窗边,看着窗外的田野发呆,慢饮一杯咖啡,给疲惫的身心放个假。
对有孩子的中产家庭来说,村咖的“诗与远方”治愈了大人,也可转化为亲子之间的高质量的陪伴。
城市亲子活动常局限于商场、游乐场等人工场景,孩子接触自然、了解乡村的机会稀缺。村咖周边的自然环境,为孩子提供了近距离观察农作物、聆听溪流鸟鸣的可能;由老宅改造的空间,家长能借着木梁、石墙,向孩子讲述乡村生活的过往;一些村咖还会联动村民推出手作体验、特色饮食等活动,家长可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农事体验、制作乡村手作,在互动中增进情感联结……
此外,小红书等平台上的精美图片和体验分享,将村咖的“诗与远方”视觉化、符号化,进一步放大了其吸引力。许多人驱车远行,既是为了咖啡与风景,也是为了记录并证明自己曾拥有“诗与远方”。
在跟风效应下,村咖一度风行,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打卡甚至投资开设。
(IC photo/ 图)
村咖没那么好做
而今的现实是,部分村咖仍然经营得不错,第一批跟风开村咖的人却已经后悔了,有不少人已经亏不起,只好选择闭店撤退。
这并非不可预见的。事实上,村咖这个业态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些“先天性”的不足,这些不足如果没有补齐,就算把店开起来,很大的概率还是会慢慢倒闭。
村咖从诞生之初,消费群体就明确指向了城市客群。一杯动辄三五十元的咖啡,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并非日常必需品,而其所依托的田园风光,在当地人眼中更是司空见惯的日常,难以形成持续的消费吸引力。因此,村咖的生死存亡,几乎完全系于能否持续吸引城里的消费者不辞舟车劳顿、一次次前来。
问题是,城里人会常来吗?
打工人工作日要忙着当牛马,顶多就周末和节假期有空,所以很多村咖平日门可罗雀,呈现显著的“潮汐现象”。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许多村咖只是一个孤立的消费点,而非一个乡村体验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周边没有成熟的旅游线路,缺乏其他可游览、可参与、可消费的联动项目,消费者可能会出于好奇前来打卡一次,却很难找到再次专程前往的理由,导致复购率极低。
一方面,客流很不稳定;另一方面,村咖的经营成本也是硬性的。乡村闲置房屋虽租金低廉,但改造老旧房屋、铺设水电网络、处理排污垃圾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小,往往比城市商铺的简装费用更高。
而且乡村的物流配套不如城市完善,咖啡豆、牛奶等原料需从城市批量采购,运输费、仓储费叠加,导致成本高企。一些乡村基础设施仍有短板,部分咖啡馆所在村庄交通不便、停车困难、网络信号差,这些问题也会直接削弱村咖的吸引力。
所以,想要把村咖做好,几乎只有一条破解之路——融入乡村旅游生态,成为其中的一环。
这意味着,村咖选址不能仅仅着眼于风景优美,更要优先考虑那些本身已具备稳定客流基础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比如乡村里已有特色的露营地、溯溪路线、民宿集群或非遗工坊,它们本身就已形成了吸引游客前来的理由,村咖的开设并非从零开始创造需求,而是为已有的游客提供“锦上添花”的增值服务——露营者午后休憩需要一杯咖啡,徒步者中途渴望一处遮阳歇脚的空间,亲子家庭期待在游玩间隙获得片刻休闲。
反之,若企图以一己之力,在一个缺乏基础设施和旅游吸引力的偏远之地,凭空打造出一个旅游目的地,这就要求创业者不仅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去进行道路、停车场等基建投入,还要有强大的营销策划能力去持续制造热点、吸引客流,你觉得普通人可能做得到吗?
第一批乡村咖啡馆的倒闭,很大程度上源于把咖啡馆当成全部生意,明智的选择是“借势”而非“造势”。尽管村咖贩卖“诗与远方”,但对于村咖主理人来说,你的日子可不见得比打工人好过,让店活下去才是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