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DeepSeek生成
近日,韵达无人车因逆行占用对向来车车道导致交通堵塞,引发公众对大型厢体无人车上路合规性的广泛质疑。这已不是该公司无人车首次出现类似问题,此前也有过车底拖拽电动车仍强行行驶的事故。事件背后,是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安全性与责任归属的深层担忧。在政策支持下,无人配送车正加速普及,但违规操作频发暴露了监管与运营的短板。
无人快递车在道路拥堵时逆行,这不是添堵吗?政策支持下的合规之路
大型厢体无人车并非“黑户”,而是有条件合规上路。2023年11月,国家四部委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支持符合要求的L3级和L4级自动驾驶车辆上路测试与应用。随后,2024年国务院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推广无人车技术以优化物流效率。2025年5月,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要求推广无人配送车等智能设备,降低物流成本。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积极行动。目前,全国已有上百个城市开放无人配送车路权,发放牌照或专属通行证,允许车辆在固定道路上行驶。例如,上海在2024年5月底向新石器、九识智能等5家企业颁发首批无人驾驶装备识别标牌;杭州则向16家企业发放超420张测试与应用牌照,其中180张专用于无人配送场景。这些牌照相当于“身份证”,需企业通过严格测试证明安全可靠后,才能获得监管部门发放的“路测牌照”或“示范应用许可证”。车上醒目编码便于识别,确保车辆“有证上路”。
行驶规则:红线不可越
合规上路不等于随意行驶。目前,低速无人配送车需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应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顺行,最高时速不超过20公里/小时,类似电动自行车的可控速度。若因修路等特殊情况需临时借用机动车道,时速也不得超过40公里/小时。这些限制旨在最大限度保障行人和其他交通参与者安全。
然而,韵达无人车逆行行为明显违规。无论发生在机动车道还是非机动车道,逆行均违反交通法规核心原则——靠右顺行,极易引发事故。此次事件中,车辆占用对向车道致堵车,暴露控制系统或运营管理的缺陷。类似问题并非个例:此前韵达无人车曾出现拖拽电动车强行行驶的情况,显示企业需加强技术把关与实时监控。
责任划分:谁该担责?
若无人车撞到人,责任归属明确。根据法律与政策,责任可分三种情况:一是车辆本身缺陷(如系统漏洞或传感器失灵),制造商或技术开发商需担责。《民法典》规定,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的,生产者应承担侵权责任。例如,萝卜快跑无人车事故最终由运营公司处理。二是运营管理不当(如维护不到位或后台监控失职),运营方(如韵达)需负责。地方指引如《江苏省无人驾驶装备商业示范应用工作指引》要求运营主体配备监控系统,并为每辆车投保不少于300万元责任险。三是第三方故意破坏(如信号干扰或碰瓷),过错方自行担责。
公众遇事可采取三步策略:首先,记录无人车品牌、车身编号、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其次,立即报警(拨打110或122),交警会介入调查并可能扣留车辆;最后,联系车身上标注的运营企业紧急电话,企业须在30分钟内到场处置。这些措施确保责任主体无处遁形。
未来挑战与公众呼吁
无人配送车推广是大势所趋,但安全与合规是前提。政策红利下,企业需平衡效率与责任,避免为省成本忽视规则。公众期待更严格的监管与透明的事故处理机制,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而非制造风险。
综上,韵达事件敲响警钟:无人车上路合规需“持证守规”,逆行等违规操作不可容忍;责任链条清晰,企业、制造商或第三方总有一方需负责。唯有将安全置于首位,自动驾驶技术才能赢得公众信任,推动物流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