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已高达95%
28.2%学龄前学生已接触互联网
那么防网络沉迷的关键
究竟在于严格管理
还是重在能力养成
7月29日下午
以“筑牢网络防线 护航青春成长”为主题的
2025陕西网络文明大会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题活动
在榆林高新第四小学举办
为防网络沉迷开出新药方
防沉迷≠断网
2023年7月12日
14岁初二女学生刘某某
因作息不规律半月就诊
她作息不规律
整日不学习
还渐渐疏远了家人
在深入了解相关情况后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张海艳得知了背后原因:
奶奶承担抚养责任、父母离异
以及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
刘某某初一学业加重时
偶然接触“解压小游戏”
指尖一动分数飙升
紧绷神经瞬间松弛
舒服得像卸了铠甲
“孩子手机成瘾”“孩子不听话”
这类问题是家长常见困扰
当家长遇到这些困扰时
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
张海艳认为
家长遇此情况记住三步:
首先别急着贴“成瘾”“叛逆”标签
否则会推远孩子
其次蹲下来倾听
弄清孩子的真实需求
最后把快乐拉回现实
多陪孩子活动
用真实笑声取代屏幕刺激
健康网络生态≠单方之责
青少年网络沉迷已是世界性问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
在《焦虑的一代》中发问:
如何养育“手机里泡大的孩子”?
这也是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李亚娟抛出的问题
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85亿
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持续下降
13.6%日均上网超3小时
4.1%存在重度成瘾倾向
近40%青少年睡眠延迟或质量下降
28.9%出现颈椎疼痛、视力疲劳
李亚娟提及互联网沉迷的成瘾路径
①游戏成瘾
②社交媒体陷阱
③AI情感操纵
李亚娟给出的建议有
学校将网络素养纳入课程
开展防沉迷主题教育
家庭制定“家庭数字公约”
明确设备使用时段与内容范围
社区提供安全上网环境
组织线下活动
如运动队、读书会
李亚娟认为
唯有家庭、学校、社区形成共生网络
才能让青少年从“被动防沉迷”
转向“主动择生活”
短期管制≠长期治本
在数字技术深度渗透青少年生活的当下
网络沉迷的“表象”之下
实则是网络素养缺失的深层危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宗珍发现
短期管制或许能快速降低沉迷率
但若缺乏内在免疫力
青少年仍可能陷入“换汤不换药”的沉迷循环
刘宗珍提及年龄与媒介的双重拐点
13岁至14岁是沉迷高发期
14岁占比30.51%
初中生占62.71%
手机沉迷占比96.61%
远超电脑
农村地区沉迷比例高于城市
留守儿童与代际监护是核心风险群体
在刘宗珍眼中
短剧、游戏沉迷极易引发价值观扭曲
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父母因上网行为争吵
家庭成为“战场”
学习如何做网络的主人?
是我们共同的课题
刘宗珍给出的答案是:
识别虚假新闻、网络诈骗
抵御低俗内容、抵制网络暴力
平衡线上娱乐与线下学习
理性、冷静、认真分析成瘾原因
才是网络沉迷的正确打开方式
而不是将责任一股脑推给孩子
(群众新闻记者 苏琳 见习记者 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