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真是一把无情的“杀猪刀”,曾经意气风发的70后和80后,现在都开始琢磨起养老这档子事了。
家里就一个娃的,养老问题倒简单,无论好歹,都靠独生子女兜底。
但多子女家庭,养老关系就要复杂一些,尤其是一儿一女,去“去儿子家养老,还是去女儿家养老”本身就存在争议。
有人振振有词地说:“养儿防老,这是咱们几千年的老传统,老人当然得去儿子家养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也有人不服气地反驳:“现在都啥年代了,凡事都讲究男女平等,赡养父母也是女儿应该尽的义务,老人去女儿家养老,咋就不行了?”
咱先别管这些老观念、老说法,来问问老人自己,他们心里到底更想去儿子家,还是女儿家呢?
01
养老钱给儿子买房,到老看儿媳妇脸色
和我同一栋楼的李奶奶,整天都是眉头紧皱,好似藏着满腹的心酸事。
私下里,我问过李奶奶,是不是生活遇到了麻烦?
李奶奶只是叹气:“和儿媳妇住在同一个屋里,磕磕绊绊难免,相处不容易!”
我知道,李奶奶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便问李奶奶:“没想过去闺女家住一段时间?”
“没脸去啊!”李奶奶苦涩地摇头,“老伴还在世那会儿,就把家里的老房子给卖了,凑了一笔攒下的养老钱,都给唯一的儿子买了房子。”
那时候,两个女儿有意见,便放下了狠话:现在这钱给哥哥买房子没意见,但以后老两口的养老问题,自己也不插手。
那会儿,李奶奶身体硬朗,她和儿子都没想这么长远的问题,一口就答应了女儿的要求。
没想到,这才跟儿子住了一年不到,家庭矛盾就频频发生,儿子夹在中间左右做人难。
李奶奶心疼儿子,儿媳跟前受了委屈也忍着不说,总是陪着笑脸,小心翼翼的伺候着。
说到最后,李奶奶有些后悔,如果当年卖房的钱,平均分为三份,三个子女一人一份,也给自己养老留条退路,住得不顺心了,去两个女儿家走走。
没办法,做错了决定,这个苦果只有自己承受。
02
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住女儿家不受委屈
我大姑也是一儿一女,大姑的养老安排,原本是姐弟两人半年一次轮流来。
但轮流了两年后,大姑就跟女儿商量,以后把退休金交一半给女儿,让女儿负责自己养老。
女儿问大姑:“是在弟弟家受委屈了吗?”
大姑感慨:“儿子哪有女儿贴心?”
女儿心细,当下就猜测大姑肯定是在儿子家受了委屈。
大姑的儿子虽然孝顺,但是儿媳妇不是省油的灯,总想着拿走大姑的养老钱,私下里还抱怨大姑贴钱给闺女。
但大姑也有自己的想法,儿子和女儿都是娘的心头肉,总不能养老要女儿承担,好处就让儿子一家占了吧?
明白大姑处境的女儿,当即就跟老公商量,让大姑以后就跟着自己家养老。
大姑女婿是个明事理的人,点头就同意了。
这以后啊,大姑和儿子的小家,就当亲戚走动,逢年过节聚一块,有时候也去小住几天。一家子人因为这点距离感,反倒是一团和气。
03
想住哪里住哪里,自己心里舒坦最重要
王姨是我见过活得最通透的老人。
当年,老伴去世后,老家的亲戚就怂恿王姨去儿子家养老。
但王姨想着儿子刚成家,连房子都是租的,自己去不是增加他的负担吗?于是坚定拒绝了。
后来,女儿实在不放心王姨,便打算接她去养老。
王姨想了想,把儿子、女儿都叫到跟前,说道:“你们俩都是我的孩子,替我养老不是一个人的事。以后若遇到啥事,你们兄妹俩商量着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儿子欣然同意了。
王姨便收拾行李,去女儿家住了几年。
再后来,儿子的小家庭稳定下来,也给王姨安排了一间卧室。
于是,王姨想去哪里住,就去哪里住。
她发挥自己的余热,住女儿家,就当女儿的情绪导师,耐心听女儿述说生活烦恼;住儿子家,她也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儿子、女儿都感受到妈妈的爱。
养老结论:
关于养老这个话题,谈起来略显沉重,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
尤其是一些老人被老观念束缚了,抛不开所谓面子和规矩,总认为嫁出去的女儿,等于泼出去的水,到老了就要跟着儿子过。
可现实是,有的儿子家庭关系复杂,或者是暂时性的生活困难,没有余力照顾老人,老人硬要挤进儿子的小家庭,那必然会增加家庭矛盾。
反之,有的女儿家庭生活小康,家庭关系简单,更有余力来照顾老人。
当然也不是所有老人都得非去女儿家养老,要看家里的具体情况,还有经济状况来定,并没有标准答案。
最合适的养老方案,应该是遵从老人内心选择,并结合现实情况综合考虑,老人在哪家住得舒坦,那就安心在那家住下。
毕竟操劳了一辈子,也是时候抛开心理包袱,享受晚年时光了。更何况,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嘛。
互动话题:你老了准备去哪里养老呢?
发布于: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