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整六十,孙辈们都在家过暑假,热热闹闹的,但我反而有一些话,特别想跟咱这个岁数的老姐妹聊聊。
有些“福”呀,看着是好事,真去碰了,反倒可能成了负担。尤其是这几种,我越来越觉得,宁可安静些,也别轻易沾上。
一、别把儿女的家当成自己的“主场”。
我认识一些老姐妹,一退休就住进儿子家,什么事都想管一管:菜咸不咸、空调开多少度、孩子玩具怎么收拾……结果小两口压力大,偶尔还会偷偷抱怨。
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个原则:去儿子家,多夸,少管。我常夸儿媳做饭香,陪孙子玩玩具,偶尔帮忙浇花。他们反而更常喊我去吃饭,过节也总叫我多住几天。
二、要留神那种“消费福”。
我们这儿有位大姐,退休金不算少,整天忙着在直播间抢珠宝,旅游团一个接一个地报。自己明明血糖偏高,还总忍不住吃甜食。后来住了院,积蓄花去不少,女儿请假照顾她还影响了工作。
《朱子家训》里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话我越来越觉得在理。我们老人存些钱不容易,就像老树的根,不能随便乱摇。我现在每月固定存一笔养老钱,剩下的跟老伴喝个早茶,偶尔带孙子去公园玩——比买什么昂贵的保健品实在多了。真要身体好,不如每天散散步、保持好心情。
但最要小心的,是第三种——“热闹福”。
人年纪大了怕寂寞,但假热闹更累人。我们社区有位老师傅,被一个所谓“高端品酒旅游团”骗走了三十万。其实就是几个年轻人嘴上甜,“老大哥”前“老大哥”后,把他哄得高兴,结果上了当。以前他总嫌老年大学剪纸课没意思,非要往外跑,这下吃了亏。
老话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到这个岁数,交什么朋友、去哪里活动,真要心里有数。我现在常去老年大学练书法,认识了几位能聊到一块的姐妹。今年过年,孙子家门上的春联就是我写的——虽然字不算多好,但那份心意,自己觉得特别踏实。
什么才是真福气? 我是这么体会的:
它不怎么花钱,反倒藏在平常生活里。孙子用彩泥捏个不像样的小桃子给我,孙女把她高一的笔记本拿给我看(我看不懂,但心里暖),儿媳知道我血糖偏高,特地学了做无糖点心……这些平平常常的小事,才是我们最该放在心上的福分。
人到了六十,越来越像一棵老榕树,枝枝叶叶伸得再开,真正的安稳,还是来自于根有没有扎稳。希望我们都能把日子过得更明白,不贪虚热闹、不盲目跟风,手里有杯清茶,眼里有片云——日子越简单,越觉得有味。
发布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