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是,能让对话迅速陷入冰点、或者让气氛变尴尬的能力。
造成“聊缩力”的原因,可能是个性使然,也可能是对方根本没把你放在眼里。
前者尚可包容理解,若是后者,真的很难不让人感到内耗和抓狂。
细节见人心。
尤其这个人人用微信的年代,很多人都是通过回消息的长短、速度和语气,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一个人回复你的用心程度如何,ta对你的在意程度就如何。
以下4种方式回消息的人,其实是看不起你。
拖延式回复
你听说过“社交幽灵”吗?
说的是,有些人聊天时不加解释,就像幽灵一样玩失踪。
任凭你怎样追问、找话题,他们都把你晾在一边不搭理。
聊天时最恼人的,就是你认真敲了一大行字,对方却直接无视。
更有甚者,不仅不回复你,还转头发了条朋友圈,像是在告诉你:
我其实不忙,但就是不想抽时间回你。
网友@圈圈田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她和一个大学室友很要好,毕业后,两人都在一座城市工作。
年轻时,两人经常一起聚餐、聊天。
可随着朋友一路升到公司高管,网友发现她对自己越来越冷淡了。
她和朋友分享心事,朋友总是聊两三句就掉线;
她想和朋友约饭,对方也久久回复一句“最近忙,改天再说”。
最让网友心凉的是前年冬天,自己被公司裁员的时候。
当时,她投了几十次简历被拒,走投无路之下,发消息求助朋友,让她打听自己单位有没有适合的岗位。
可对方却迟迟没有回复她。
扎心的是,那段时间,她明明看到朋友每天给共同好友点赞。
网友不好意思再觍着脸求人,从那以后,就再没联系过这位朋友。
直到今年年初,她发朋友圈庆祝自己创业后,签下一笔大订单。
结果朋友没多久就点了赞,还发微信找她:
“姐妹太厉害了!
好久不联系,周末有空聚聚吗?”
这是朋友第一次主动约她,见面后,朋友还为当初没有及时回复,主动道了歉。
想起社会学上的一个经典比喻:
人一路走来,就像猴子爬树。
你在底层的时候往上看,都是猴子屁股;
可你走到高处往下看,看到的都是笑脸。
为什么有些人对你的态度,前后差别这么大?
其实不是他们变了,而是你变了。
成年人关系的维系,大多靠的是价值互换,实力对等。
如果你和对方的认知、地位和能力相差过于悬殊,两人便很难站在平等的高度对话。
唯有你变优秀了、对对方更有价值了,别人才会放下轻视,主动向你靠近。
正如自媒体人@Spenser说的:
“社交的‘交’,是交换,不是交情。”
人与人的关系是很现实的,你越是身微言轻,越难被人放在眼里。
与其在能力不足时,攀交情、混圈子,不如努力提升自我价值。
当你变强大了,朋友和人脉就会不请自来。
敷衍式回复
曾在网上看到一则聊天记录。
老婆问老公:
“我新买的衣服好看吗?”
老公:“嗯。”
老婆:
“下个月去旅游吗?”
老公:“忙。”
老婆:
“我今天在公司遇到好多糟心事,都快被气哭了。”
老公:“要睡了。”
代入老婆的视角,真是又气又窝心。
为什么老公明明所有消息都回复了,还让人愤愤不平?
因为他根本没接收到老婆话里的情绪需求。
心理学上有一个“情感漠视”的概念。
说的是,沟通时敷衍应付,缺乏应有的情感回馈。
和漠视你情感的人聊天,你感觉自己说什么对方都不往心里去,自己经历什么ta也不在意。
只能把所有话咽回肚子里,一个人生闷气。
好的沟通是什么样的呢?
自媒体人崔璀说:
“不能光有‘回复’,而要有‘回应’。”
两者有什么区别?
“回复”传达是:我收到了消息,我知道这件事了。
而“回应”表达是:我看见了你,我在意你的感受,我们是在一起的。
为此,崔璀举了几个例子:
比如,当老婆催老公做家务时,老公回答:“知道了知道了。”
——这就是回复,只表达了我收到了你的话;
但如果老公回答:
“你反复催了这么多次,是很着急吗?
需要我提早一点吗?”
——这才是回应,因为有关心对方背后的需求。
再比如,当一个人反复和你确认一件事的时候,你回答:
“我刚才不是已经说过了吗?”
——这就是回复,只说事情,不考虑感受。
但如果你说:
“我解释了这么多次,你好像还是不信,是在担心什么呢?”
——这才是回应,因为有想和对方一起解决问题。
一个人对你上不上心,其实从对话方式上很容易看出来。
越在意你的人,越不会让你在聊天时,感到被忽视、被冷落。
当然,不排除有些人天生对关系钝感,不知道怎样说话讨人欢心。
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先告诉对方,自己期待什么样的回应。
如果对方愿意为了你而改变,说明ta心里是在乎你的。
但如果对方明知你介意,还故意敷衍你,说明这段关系,要慎重考虑了。
答非所问式回复
刷过几张让人啼笑皆非的聊天截图:
你问东,他答西,所谓的无效沟通,莫过于此。
现实中,类似的情景并不少见:
有人详细对比完几个方案,问甲方意见,甲方只回一句“哦”,让人不明所以;
有人问主管某个项目的操作流程,对方回复一句“是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人着急和同事确认项目进度,对方只发个收到的表情,看得人一头雾水。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知道你的疑问,却“已读乱回”?
这背后,其实有一种很隐秘的心理:
社交微恶意。
和直接无视不同,社交微恶意的表现通常不明显,但却会通过一些微妙的言行举止,让你感到被冒犯、被轻视。
它像是一种隐形的霸凌,隐含的底层逻辑是:
你越位卑言轻,越不配被讲清楚。
对此,博主@小唯的公寓提出过解决办法:
被人瞎回复时,不要生气,也不要不好意思,直接真诚地反问他:
“我不太懂你的意思,可以再说清楚一点吗?”
一旦你把问题抛给对方,对方就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给你讲明白,要么继续乱回。
如果是前者,问题就能顺利解决;如果是后者,对方就会暴露更多恶意。
稍微明事理的人,都不会选择后者,因为只会显得自己很没教养,甚至留下把柄,让自己下不了台。
说到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符合“破窗效应”的。
遇到某块玻璃被打碎了,就要及时处理,否则,只会有更多玻璃被打碎。
和人沟通也一样,如果你感到被冒犯,千万不要糊弄过去。
不卑不亢,树立边界,对方才会收敛恶意,不再轻易触碰你的底线。
索取式回复
网友@大兮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刚工作时,她遇到过一个同事,两人年纪相仿,很快就熟络起来。
可渐渐地,她发现同事不仅负能量爆棚,还特别自我。
上班时间,同事不管大兮忙不忙,总一股脑地给她发微信,要么吐槽领导说话难听,要么八卦其他同事的私事;
下班后,同事更是动不动给她打语音电话,喋喋不休地倾诉生活上的烦恼。
刚开始,大兮还觉得同事找自己是出于信任,所以每次都会认真倾听、耐心给建议。
可后来她发现,自己安慰得越多,对方就说得越起劲,有时一聊就是几小时,她感觉浑身精力都要被抽干了。
更让大兮寒心的是,她把同事当朋友,同事却毫不在意她的感受。
好几次,大兮和同事分享生活上的不顺,希望得到帮助。
可对方不仅一句安慰都没有,还总是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
不是暗戳戳晒幸福、秀优越,就是自顾自倒苦水,让大兮反过来安慰她。
和这名同事相处久了,大兮愈发感到心情低落,工作也频频出现问题。
后来她换了部门,不再和这名同事联系,生活才渐渐恢复正轨。
听过一个词叫“索取型人格”。
说的是,有些人总希望别人时刻围着自己转,把他人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
和这样的人相处,你的情绪和精力都会被透支,整个人也会变得疲惫不堪。
生活中,索取型人格并不少见:
有人需要你帮忙时,就上赶着给你发微信,但当你有求于他,他就对你爱答不理;
有人知道你擅长某方面的技能,就天天找你问这问那,但你一让他分享些经验和资源,他就人间蒸发;
有人每次手头紧张,都发消息找你借钱,但你一提还钱,他立马转移话题……
想起罗翔说的:
“人际关系就像存钱一样,你必须先存钱才能取钱,如果只取钱不存钱,就是恶意透支。”
有些人只把朋友当信用卡,刷爆了额度,还想继续支取。
殊不知,一味的索求无度,只会遭人厌烦,甚至被拉进关系黑名单。
如果在一段感情里,你发现自己总是在付出,而回报极少,就该重新考虑这段关系是否应该继续了。
好的情谊,不该是单方面的迁就,而是双向奔赴的滋养。
把消耗你的人从生命中请出,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能量磁场,生活也能少一分烦扰,多一份自在。
▽
牛津大学教授罗宾·邓巴,曾提出过一个广为流传的“邓巴系数”:
说的是,人类的智力水平,能支撑的社交网络人数上限,不会超过150人。
这150个人当中,能称得上熟人的,只有45到50个;
再往少筛选,互动频繁的人,大概只有15到20个;
再继续筛选,最亲近的家人、朋友,只有5个人左右。
虽然现代通讯发达,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更为便捷,可我们分配给社交的精力,依然有限。
我们的微信列表可能有上千人,但只有很少的几个人,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与其把注意力分给那些“表面朋友”,不如把更多时间,用于自我成长,和深度关系上。
消耗你的人,当断则断;
看不起你的人,能舍则舍。
你的时间和精力很珍贵,不必浪费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努力向上成长,终有一天,你会遇见同频的情谊,和更好的自己。
点亮
,与大家共勉。作者:竹西。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025国际汉语教师报考
正式开启了!
无专业、年龄、地域限制
成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
在线教外国孩子说中文
发展一份靠谱的事业
发布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