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不及绝望,就有惊喜

来源:叶檀财经

文/叶檀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与医学人类学教授阿瑟·克莱曼,是国际知名的学者,有很多创建性的理论。

但在公共领域,阿瑟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一名阿尔茨海默病人家属,不离不弃照顾妻子十年。

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问阿瑟,如何度过艰难的时光,如何每日陪伴不记得自己甚至拳脚相加的挚爱呢?

一名叫帕迪的临终关怀师,让阿瑟顿悟。

帕迪说,有时恰恰是面临绝望和大限的境遇,才是创造真实意义的关键。

每个人都年轻过,都曾为了梦想,不惜代价,但那些虚无缥缈的名誉、地位、金钱,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人生价值吗?

照护妻子期间,阿瑟重启了人生思考,原来幸福要义,或许是为别人操劳。

陪伴妻子的过程,阿瑟也在自我照看。他变得关爱、宁静,关注细节,某种程度上阿瑟成了琼

看到阿瑟的故事,我很是感动。

他的夫人是幸运,因为有阿瑟的陪伴,阿瑟也是幸运的,因为夫人他也获得了新生,找到了真正人生归属。

假如,我就是病人本身,又该如何和疾病相处呢?

对于我来说,没有患病前,可能也无法了然这一切。

正所谓大彻大悟,只有经历过一镜到底的人生至暗,才可能坦然面对自己,开启新的人生。

曾经,晚期患病让我面临生死大关,在病床上,我重新审视人生,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感谢老天为我重新打开一扇窗。

事情源于2022年春夏,我的身体此前发出求救信号,被我一次又一次刻意忽略。

我是一个耐受力很强的人,一般的“痛”,往往忍忍就过去了。

直到令人绝望的“痛”出现,我再也无法忽视。

630拼尽全力撑过最后一场直播后,我住院全面检查,包括血液、心超、穿刺等等……

那年我人生走完一半。从讲台到病榻,一场从身体到心理到物质的全面重估就这样开始了。

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尔说过:

我们无法撤销已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但可以选择看待它的方式,正是这种选择,为我们的生命赋予意义。

检查结果出来之后,那一刻,我确定了这个疾病朋友的真实名字,然后,我开始学习跟它相处。

通常人在生病后会变得弱势,情绪内敛。

因为此时的个体,失去了创造物质的能力,反而在消耗财富,从经济意义上似乎已无价值。

从情绪价值来说,患病的人,总是孤独的,过去双向的情感交互,会变成单行道,期待别人的关注。

但期待得越多,越难受,因为世界上并不存在彻彻底底的共情,没有第二人可以感受别人的痛。有些话看似善意,实则带刺的玫瑰,触碰的一刹那,就会染上鲜红。

归根结底,和疾病相处之道最重要的是学会管理它,这是和它的沟通方式。

其实,如今的绝症,和过去性质有别。随着医学能力的进展,越来越多曾经的不治之症,成了可以缓释的慢性病。

预期寿命的延长,背后也是疾病的性质变化,从急到缓,再到陪伴人生。

前两天,国内领先的AI医疗健康应用AQ发出一封公开信,题目叫《不要让慢性病抢走我们的父母》

数据让我很惊讶,中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的比例超过80%

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75.8%被至少一种以上慢性病困扰,但他们大部分都不愿意向家人倾诉,甚至觉得自己只是“老了”,不是“病了”。

我想,这个结果或许跟很多人不了解如何做疾病管理有关。

自从对自己的痛苦有了心悟,对别人的慈悲有了敏锐,身体逐渐恢复之后,只想做两件事情,鼓励绝症病友,度过人间苦难。

分享几个我自己的经验:好好的过每一天,不要忽视身体给你发出的任何一个小提醒,好好听医生话,也好好跟自己喜欢的生活相处。

学会赖床,毫无愧疚感睡满8小时;坚持地中海饮食,品尝应季的新鲜蔬果;每天1万步,走出一条梧桐树下的散步小道。

在时代变换面前,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避死,更是怎么求活,求生,求好。活好每一天,让自己不因慢性病,失去活着的光泽,这可能才是当今社会最需要重视的。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在我眼里,是无中生有创造意义,是幸福地过每一天。

我在住院的时候,看到老人在白天多数时间里都很阳光,似乎什么事都难不倒他们,不必别人安慰,他们抢着自我安慰和互相安慰: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开心过日子就好。他们会念叨孩子们的好,会重复每个细节,反复咀嚼幸福的片断。

真的到夜深人静时,他们辗转难眠,像小孩子一样想念自己的父母、想家里人,害怕病情有进展。

有时,晚上说些谁也听不懂的话,被叫醒后,眼睛像迷路的小孩子一样恐惧不安。一旦回过神来,他们立马披上了盔甲,回到了那个正常、勇敢、历经风雨的成年人。

正因为我们这样的“隐忍”、“怕家人麻烦”,让这个侵蚀越来越多人健康的问题被遮盖,只有在慢病拖成急症的那一刻,才惊醒,我们原本有很多次机会去避免。

这需要家庭的支撑、社会的支持,同时,在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科技也能为这个问题打开新的解法。我一个人能做得不多,看到AQ的这份倡议,我觉得很及时也很有必要,希望借助更多的力量,让慢性病人重新回到幸福的队列。

不管是为我们自己,还是为父母,及早关注自己身上的“小毛小病”,用科学的方法把自己的健康管理起来,也许是每年安排一次体检,也许是用AQ这样的应用搭建一个健康档案,随时监测和提醒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指标,从日常防微杜渐。

我们要相信,这些举动最终都会受益在自己的生活点滴里,好的生活质量才是我们能享受人生的基础。

希望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不再因为慢性病,而放弃对人生的期待。

以前,当我躺在病床上的时候看着窗外的大树,晨光与夕阳洒在树叶上,金光闪闪。我仿佛身在病床灵魂却飞越了喜马拉雅之巅,触摸到了天上的星辰。

我想这是信仰带来的力量,就像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那句著名的诗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我期待看到,他们真正地过活,躺在阳光下,沐浴着春风,走走停停,欢欢笑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上一篇:原创|叫“老公”已经过时了,当下最流行这3种称呼方式
下一篇:原创|家中来了这4个“客人”,证明你日子会越过越旺,不是迷信!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