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慕尼黑 IAA 车展,除了零跑、小鹏、赛力斯等国产新能源车的集体出击,地平线、Momenta、黑芝麻等智驾公司也在硬件之外,代表了中国新能源车技术供应商「Tier 1 」的崛起。
车展上,地平线创始人兼 CEO 余凯博士在接受采访时,传递出的信息也远超一家芯片公司的常规叙事。他谈论的不仅是千万出货量的里程碑,更是关于「利他」、「共生」和「被需要」的幸福感。这不像一场商业宣讲,更像一位对产业终局有深刻洞见的思考者,在分享他的世界观。
从这份信息密度极高的访谈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地平线如何思考其核心业务的未来,以及如何看待中国科技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位置。这不仅是地平线一家的战略,也折射出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化新阶段的进化与思考。
HSD,做「被需要」的赋能者
当被问及地平线日益丰富的角色——从芯片到 HSD(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再到未来的座舱和机器人——以及如何看待「不造车版的特斯拉」这一评价时,余凯坦然表示「蛮有道理的」。这句认同的背后,是一种清醒的商业判断和战略定位。
他将智能驾驶的演进类比为移动通信的「4G 时刻」。在 4G 出现之前,2G、3G 是区分高中低端手机的配置;但当 4G 带来了流畅的视频流体验后,它迅速成为所有手机的标配。「我们现在就是要推动智能驾驶的『4G 时刻』来临,」余凯说。他认为,当技术体验足够好,智能驾驶将不再是「选配」,而是人人都能享受的「标配」。
而地平线 HSD 业务的核心战略,正是成为这个「4G 时刻」的缔造者。其打法并非从上至下,不是率先占领三四十万以上的豪车市场,而是「直接杀到十几万价位」。与奇瑞合作的星途 ET5,就是这一战略的具象化落地。余凯希望 HSD 能「陪伴中国最广泛的车主,走过每天的人间烟火」,让平凡的人也能享受到科技平权。
慕尼黑车展上零跑汽车创始人、CEO 朱江明和余凯讨论智驾问题|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这引出了地平线与整个智驾生态关系的核心:开放与赋能。
余凯反复强调「你行你上」的合作哲学。地平线的目标不是取代谁,而是定义整个生态能力的「下限」。「有我在,你的下限就不会太低。」这是一种极致的「利他」思维。地平线将自己定位为「武器库」,为所有车企和合作伙伴提供智能化弹药,帮助他们对抗像特斯拉这样垂直整合的巨头。
这种定位极其聪明。它回答了地平线自研 HSD 是否会与生态伙伴(如基于地平线芯片做方案的 Tier 1)产生竞争的疑问。余凯的答案是,地平线必须打造「捅破天」的标杆产品,就像楼盘的精装修样板间,只有把体验天花板做得足够高,才能让整个「楼盘」(地平线生态)更好卖。这个标杆经验最终会开放、分享,甚至演化为一套类似「杜比认证」的 HSD 标准。一流企业做标准,而标准的背后是无可争议的能力。
所以,地平线的角色不是一个与生态伙伴争利的竞争者,而是一个「被需要」的赋能者。它通过在芯片这一「看不见的地方」进行长达十年的「结硬寨、打呆仗」,构建了极深的成本和技术护城河。当它把软硬件一体的优化能力释放出来,就能为最广泛的用户群体,提供一个体验卓越且成本可及的「4G」级智驾方案。这正是它作为生态「有机分子」的价值所在,也是余凯所言「活得久比活得炫重要」的企业生存哲学的体现。
技术出海,放弃「输赢」
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的集体出海,是本次慕尼黑车展最热烈的话题。当国内市场「卷」出天际,海外市场便成了所有人的星辰大海。但如何「出海」?余凯基于他在德国多年的生活工作经验,给出了冷静而深刻的答案。
他认为,出海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数据合规这类「黑白分明」的技术问题,而是「人家怎么看你」这种情感与文化层面的问题。「你跑过来占人便宜、抢人工作,就算做事合规合法,但人家也看你不爽。」尤其对于汽车这种与国家自豪感和情感记忆深度绑定的产品,终端品牌出海尤其需要关切这一点。
因此,地平线的出海策略,是彻底放弃在国内习惯了的「输赢思维」,转而拥抱「共生思维」。「你好我也好,不矛盾不排斥。」地平线要做的,不是一个来势汹汹的「外来者」,而是当地产业生态的「好公民」。通过与博世、大众等本土巨头深度绑定,让当地合作伙伴因为地平线的存在而赚到钱,实现共赢。
余凯在车展上接受中国媒体采访|图片来源:极客公园
对于市场节奏,余凯也有清醒的预判。欧洲消费者对全场景智能驾驶的需求不像中国那么强烈和迫切,他们更关注基于法规安全的主动安全(ADAS)。他将此类比为二十年前的 DVD 与卡带,认为欧洲市场接受新技术总会有一个滞后期。因此,地平线的策略是,先在中国这个全球最激进、最领先的市场上,用三到五年时间将 HSD 技术打磨到「满分状态」,届时再将其推向欧洲市场,将会是水到渠成。
在这个过程中,地平线作为底层技术供应商的角色,比整车厂出海更具优势。它不那么「显性」,更容易以合作者的姿态融入当地产业链。余凯判断,从终局来看,地平线这样的技术供应商在全球市场拿到的份额,可能会比单一的整车厂更大。
这背后,是他对技术演进的信心。余凯相信,随着 AI 模型和算力规模的持续增大,智驾系统的泛化能力会越来越强,最终一套核心系统就能适应全球不同市场,无需大量的「定制化」开发。这使得地平线可以更专注于打磨核心技术,实现「捅破天」的目标。
整场访谈,余凯展现的是一种罕见的,融合了极致技术自信与合作姿态的企业家形象。他为地平线规划的道路,不是在「内卷」的红海中拼杀价格,而是向外「卷」用户体验、卷技术边界、卷合作生态。
从「智能驾驶的 4G 时刻」,到「不造车版的特斯拉」,再到「放弃输赢思维」,我们看到的是一家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化竞争中的成熟思考。它不再满足于成为一个闪耀一时的明星,而是立志成为产业生态中那个「被需要」、「被尊敬」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或许正是地平线乃至更多中国科技企业,想要在全球产业中「长长久久地活着」的终极答案。在慕尼黑的聚光灯下,这个答案显得格外清晰和有力。